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为先思维,以乡村人才的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三农”问题,最终都将归结为人才问题,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的振兴。人才兴产业旺,产业旺了村民富强。村民富了才能营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谐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大量现代农民或新型农业职业者就成为当务之急。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涉农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培养造就更多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做了扎实工作,为乡村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涉农职业教育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仍然突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不适应,与我国农业基础性地位不匹配。
近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委员们建议,督促地方各级政府真正把培养“三农”人才摆在重要工作议程,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出台能落地、可考核的支持政策,新一轮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建设要向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及边远地区倾斜;要完善各类涉农职业院校布局,鼓励把高职办到县城。要优化涉农专业设置,面向市场设专业,增加农技推广、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等适用专业招生规模,提高供需两端匹配度。要创新教学培训方式,注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灵活采取田间课堂、农闲进修等多种方式,把知识技能送到家门口、送到生产一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质量第一、专兼结合,吸引更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涉农职业院校任教,鼓励把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要提高“三农”人才社会地位和相应待遇,增强荣誉感、获得感。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院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 【2019】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人才兴国战略,开辟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与新型管理人才队伍,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补充实用性新型人才队伍。在全国开展新专业新技能与新型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严考”促“严训”, 从而提高我国职业技能人才专业水平,树立工匠精神,打造新工匠,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根本问题。首先,要立足乡村现状实际,因地制宜把握特色和需求,弄清楚“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此,《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类人才的培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发现、发掘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要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配套完善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人才培育机制,着力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工作合力。要认真做好育才需求调研、预测和分析工作,根据地区发展、产业重心、岗位特征、人才意愿,精准打造品牌化、专业化,精准对接人才使用需求,提高育才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要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因事择人、因才施用的原则,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选人用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建立健全乡村各类人才作用发挥机制,构建具有乡村振兴特色的人才任用机制,使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带着责任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让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投身乡村建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帮助农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均收入,带动乡村与时俱进、向前发展,推动各类人才竞相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建设,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当下,乡村建设发展的劳动力大量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做好人才培养这篇文章,才能打好乡村振兴这场硬仗。